主持人口播:教育大數據在推動教育改革與發(fā)展方面的戰(zhàn)略地位凸顯。九江三中在積極探索新型智慧教育個性化教學的發(fā)展模式,探討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信息化道路——以大數據為基準,推動智慧教育發(fā)展。教育信息化中小學校長訪談,今天專訪的是九江市第三中學校長張成卓。
記者:張校長,大數據目前在九江三中各個層級、各個維度都得到充分的利用,請問在助力精準教學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張成卓:2016年9月,學校為解決考試閱卷問題,引入網上閱卷系統(tǒng),九江三中踏出了大數據建設第一步。大數據助力精準教學成效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精準備課。根據學生數據分析結果以及學生歷次考情及學情追蹤、班級共性錯題和薄弱知識點的情況,為教師精準推送相匹配的拓展備課資源供,實現課堂精準教學和個性化輔導使用。
二是精準講評。根據班級學生的作答數據統(tǒng)計每個知識點的班級整體掌握程度,通過班級得分率和學校得分率進行對比,找出差距。上課時,教師可以按試題錯誤率對題目進行重新排序,重點講解班級的共性問題。
三是精準輔導。直觀展現每位學生的學情和學生知識點掌握情況,方便教師進行查看和發(fā)現學生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及原因分析,實現個性化、針對性的輔導學生學業(yè)。此外教師可主動關注學生,實現對關注學生成績波動主動提醒。
四是精準教研。為了促進大班式教學向個性化教學的轉變,九江三中建立了大數據教研中心。大數據教研中心配備了一體機、掃描儀、電腦、打印機、會議桌,配合精準教研工具,實現由經驗重復轉向數據實證的常態(tài)方法轉型,打通校本教研的創(chuàng)新路徑。
記者:張校長,“個性化學習中心”可以為學生提供自由、開放、安全的學習及實踐空間,請問九江三中是如何打造“個性化學習中心”的呢?
張成卓:我校在建設“大數據教研中心”的基礎上,提出針對學科特色,構建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個性化智能學習中心。學習中心包括分層教學區(qū)、個性化學習區(qū)、個性化學習資料打印區(qū)三個功能分區(qū),并配備專用的教學設備,豐富的個性化學習資源和學習工具,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的整合起來。
個性化學習區(qū)旨在為中學生營造緊跟前沿科技的學習環(huán)境,學生可以在物理空間上進行分組,方便學生開展分組討論、專項訓練等。
分層教學區(qū)可實現教師的分層教學,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式協作學習,引導學生個性化學習,學生答題后,老師即時獲得學生作答情況?;诎嗉墏€性化練習結果,系統(tǒng)提供班級報告,包含完成情況、分數統(tǒng)計分析,薄弱知識點的提升情況等指標,呈現個性化學習后的班級整體收益,系統(tǒng)重新呈現高頻錯題,實現教師個性化智能講評。
個性化學習資料打印區(qū)能保證一個年級15個班級的提分手冊同時打印及存儲,覆蓋45學生同時使用。
記者:張校長,九江三中選取重點班高一(五)班開展“智慧課堂”試點工作,“智慧課堂”在學校的應用過程中實際效果如何?
張成卓:目前,在試點班級,“智慧課堂”得到全面鋪開使用。課前老師可以應用教師平板布置語音測試作業(yè),讓學生進行預習。上課過程中可以利用電子課本配套的富媒體資源,提高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注意力集中,跟上老師的步伐;利用互動功能,老師可以選擇隨機提問、搶答等多種互動方式和學生交流。課后,老師可以把事先準備好的作業(yè)推送給學生,通過學生作答的反饋情況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老師利用平板批改作業(yè),也減輕了一些負擔。同時,通過數據分析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及薄弱知識點,讓教師有的放矢、以學定教。
(劉曉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