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三中座落之地叫琥珀山,一個美麗的名稱。這里早先是一片荒山野嶺,遍布墳塋,1956年開辟成學校。校內(nèi)建筑因地制宜,主要建筑由北向南橫列在山脊,教師樓在兩棟教室之間,最南面是禮堂,禮堂邊下的開闊地形成高低不一互相連接的兩個操場,教師宿舍、學生宿舍、飯?zhí)?、公廁及一座小棟教室散落在山坡或山底下。校門正對一汪水潭,出入由一座橫跨東西的木質(zhì)小橋連接。橋外是岸柳依依、碧波蕩漾的甘棠湖和設有體育場的甘棠公園。校園內(nèi)外,樹木蔥郁,環(huán)境優(yōu)美,空氣清新。
當時學校沒有高中,初一9個班,初二、初三各6個班,在校學生一千多人。清晨進教室早讀,課程交錯進行,課間全校集中做廣播操,下午放學后有時自由活動,晚自習或在家獨自完成或自由組合在一起,日復一日,每天的學習生活內(nèi)容豐富并充滿歡樂。
班主任孫信是學校數(shù)學教研組長,他沿著數(shù)學固有邏輯,用提問方式循循誘導,讓大家在互動中輕松地懂得所講內(nèi)容,聽他講課簡直成為一種享受。記得一次他講解一道復雜的因式分解題,分解到a2-b2,一時疏忽,還差最后一步。我提醒還可分解到(a+b)(a-b),他即刻發(fā)現(xiàn)。在后來的全校大會上,我由此受到教導處主任虞新芳的表揚。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實際上這正是孫老師啟發(fā)式教育的結果。
每逢英語課,從起立的口令到老師學生首先互致問候都用英語會話。徐予祿老師教英語善于把握進度,穩(wěn)步推進,易接受,記得牢。后來我當兵學報務,仍能寫出一手漂亮的英文字母,受到部隊領導稱贊,而且至今還記得少許當年學到的單詞和短句。
回想當時上課情境,除數(shù)學、英語課印象較深,語文老師畢星輝、單賢甫聲情并茂地示范朗讀課文,美術老師洪祥鳳用簡單易行的筆法在黑板上勾勒出“把一切獻給黨”的美術字,音樂老師李先鵬一首又一首地教會在校園久久回蕩的新歌,劉禹憲校長在禮堂講大動蕩、大分化、大改組的國際時事……許許多多塵封已久遠的場景,都會在我腦際依稀浮現(xiàn)。
同學們最高興的是上體育課,場地有時在操場,有時在甘棠公園體育場,身心放松,活蹦亂跳,開心極了。遇上包場電影,更是興奮不已。周六下午是環(huán)境衛(wèi)生日,全校師生齊行動,掃地,清除雜草,擦拭桌椅門窗,校園一派繁忙。學校曾多次組織到茅山頭墾殖場摘棉花等校外勞動,一次,全班同學在棉花地里從早上干到晌午,大多正疲憊不堪,忽然聽到畢星輝老師“收工吃饅頭啰“的叫喊聲,一個個頓時喜形于色。后來,有的同學還調(diào)皮地模仿這句夾雜濃厚彭澤口音的普通話來打趣逗樂呢。孫信老師用摘棉花的報酬錢款和布票,給每位同學買了體恤衫,男藍女紅,量體購置,正面印有九江三中68(2)的圖案,背面按個頭由矮到高依次標號。作為當時全校唯一有統(tǒng)一服裝的班,全班同學著班服參加學校文藝匯演,成為校園一道獨特風景。學校組織的最大一次集體外出行動,當屬新學年之初赴彭澤縣棉船公社摘棉花,全體師生分乘輪船沿長江順流而下,隊伍浩浩蕩蕩,蔚為壯觀。
舞勺之年,依然懵懵懂懂,又逐漸開智開理開情。在那個英雄輩出的年代,雷鋒、王杰、焦裕祿的事跡和精神深深影響著我,老師的諄諄教誨也潛移默化在我思想和行動中。我在小學就是班長和少先隊大隊長,進入初中后繼續(xù)當班長。初中第一年,又一次出席九江市優(yōu)秀少先隊員表彰大會,獎品是一本《小兵張嘎》。暑期參加護校隊,食宿在學校,護校隊實際上是學生骨干的聚集,因而內(nèi)心滋生一種近朱者赤的感覺。那時候?qū)ξ磥頋M懷憧憬,而未來究竟怎么樣卻朦朦朧朧。直覺生長在毛澤東時代是多么幸福,無憂無慮,到處充滿陽光。
可是好景不長,初一下學期過半不久,從批判所謂“三家村”開始,史無前例的“文革”爆發(fā),打破了學校的寧靜。隨著運動的迅猛發(fā)展,昔日令人敬畏的老師,一會兒這個被揪斗,一會兒那個遭了殃,一時分不清誰是好人誰是壞人。起初,從“破四舊”、參加紅衛(wèi)兵運動,到推選赴京代表受毛主席接見,尚由學??刂啤:髞碓诖蟮沫h(huán)境之下,學生或在紅衛(wèi)兵組織中隨波逐流,或無所事事逍遙在家,無形之中全部放任自流,直到1968年上山下鄉(xiāng)。這一時期,伴隨我們度過的是不知所措漫無邊際的迷茫。
特殊的歷史背景,造成我們過早中止學業(yè),這不能不說是今生一大憾事。然而,歷盡滄桑,我時常懷念在知識海洋出發(fā)的地方。正是九江三中,讓我奠定必要的基礎文化和思想理念,給我以知識青年身份走向社會,使我有力量和勇氣在學海和人生路上不斷跋涉。后來,我上過軍校,也當過江西師范學院函授學員,通過自學考試獲取高等學歷。盡管如此,我最鐘情的還是母校九江三中。
九江三中,一段遙遠而又難忘的迷朦歲月,一段最值得追憶的美好時光!
九江三中68屆校友、九江校友會副會長李炎生: 讀了《迷朦歲月》,我的思緒似穿若時空,一下子回到50年前的青蔥歲月。對三中環(huán)境、成長經(jīng)歷、求學背景以及對恩師的描述,非常細膩、生動,記憶如此清晰,讓我感到由衷的敬佩!一位位授課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栩栩如生,如同就在我們的面前誨人不倦。一門門課程學得如此精到,可見作者是一位勤學苦練的好學生。作者日后能在黨政機關有所作為,這是他小學、中學、下鄉(xiāng)、從軍的努力,從而鋪墊了基礎分不開的。他對教師充滿了敬意和感恩之心,對清澀、懵懂的青春歲月留戀記憶,體現(xiàn)了作者人品境界高尚,善于總結提升,其人生中充滿了正能量。對茅山頭、棉船學農(nóng)的描述,讀后十分親切,因為我們有長短不一的知青經(jīng)歷。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K陌喟嘀魅蚊笕A、語文老師方梅麗、音樂老師李先鵬,我們記憶深刻。我自認有一點音樂素養(yǎng),這與李老師培養(yǎng)有關,很多經(jīng)典的歌曲,就是在三中學會的。在崇尚物欲和金錢的社會里,讀了瑪瑙的不到2000字的紀念文章,如同在西藏高原吸取了清新的氧氣,讓人為之振奮。謝謝,好文筆,讀后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