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76年調入九江三中,任教數學、物理。前后有幸做過三屆高中畢業(yè)班的班主任,而三次與我搭班任教語文課的
我還知道,三中語
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我
這時我才知道,彭老身出名門。其祖父彭百庭,清末曾留學日本,畢業(yè)于早稻田大學?;貒髣?chuàng)辦江西農專,也曾任過都昌縣知事。彭老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考入國立十三中,在吉安的青原山接受過三年名校名師的教育。
國立十三中是國民政府教育部直屬的中學。辦學六年半,招收了三千多名抗日時期流亡的青年學生。經培養(yǎng),后來成為各行業(yè)專家、教授的不計其數。知名人士有兩彈一星元勛姚桐斌,中科院院士數學家王子坤,中科院院士力學家劉高聯(lián),前外交部副部長周南(與英國談香港回歸、與葡萄牙談澳門回歸的首席代表),詩人公劉。還有海峽對岸的前高級外交官翟因壽,病故的空軍中將錢懷瑾等。
彭老在海內外的眾多校友中很有人緣。因此,自2003年起,國立十三中校友會的紀念文集由他主編。每年這些白發(fā)校友的詩文從世界各地寄來九江三中宿舍,經彭老整理,編輯,校對,付梓后,一本本《青原之光》又由九江寄往世界各地。彭老身在家中坐,條條信息源源不斷傳來,我自認近十年來走遍半個中國,可在彭老面前,仍顯得孤陋寡聞。
彭老身材較矮,但不瘦弱;一貫步履輕緩,至老也不見蹣跚。他一天四次接送在東風小學讀書的二孫女長達五年。八十歲時,眼不花,耳不聾,還會上新浪網看新聞。2009年仲夏,八十一歲初度,老伴病了,他獨自買菜、做飯。中午步行到一中,大孫女這年考大學,他在她借居的房子里陪伴午休。然而這年的下半年做心臟搭橋手術后,身體狀況漸漸不佳,晚上不能入睡。曾告訴我說,經常通宵背詩文催眠,昏昏沉沉至天明。2010年起數次住院,今年8月14日終因一口濃痰噎住,在醫(yī)院里沒有搶救過來。
“尊嚴生命如蟬翼”,“夕陽秋草謾嗟吁”。
2004年,彭老將他多年的詩作集結出版,名為《雪竹軒詩詞集》,我有幸得到他簽名饋贈一冊。上面兩句詩句,就是從這本集子中摘出。拜讀詩集中彭老300首詩詞,題材多為游歷、懷古、敘舊、詠物、抒懷、唱和等。均立意高遠,積極正面,詩風婉暢清麗。也有幾首諷喻之作,有規(guī)勸之意卻無忿懣之氣。文革前被作為“拔白旗”的對象,文革中八年牛棚的生活,很少提及。他自評“以拙劣之詩筆,寫當代之風流”,“言不逾矩,語不傷時”。在我看來,確是這樣,像極了他的為人。
2009年7月4日,九江三中79屆高二(1)班同學畢業(yè)三十年聚會,彭老受邀到會,當場贈詩一首:“卅載光陰去悠悠,風華絕代獻洪猷,江山代有才人出,誰廢江河萬古流?”。再次對鐘愛的學生們表達了殷切的期望。
今天,是彭老逝世后的“三七”。新學期又開始了,校園里充滿了生機。畢業(yè)生中已出了院士和省級領導,“浩蕩江流水似歌”,潯陽江畔的九江三中一定會超過歷史上青原山凹的十三中而人才輩出!誠如彭老所愿:“不負秋燈一盞斜”,“滿山紅葉燦流霞”。
彭老,放心,走好!
劉源玠 2011年9月3日